北京市交通委日前表示,在就小客车数量调控政策优化方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不少群众建议出台征收拥堵费和发放郊区牌照等政策。对此,北京市有关部门将结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研究论证。或许是因为有“拥堵费”这样的敏感词,消息一经发布,蹭地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事实上,这不是北京首次讨论拥堵费问题。10多年前北京就提出过要征收拥堵费,但后来没有了下文。2013年9月,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交通委和交管局牵头制定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等,引导降低中心城区车辆使用强度。2016年5月,北京出台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不过,最终也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来源:中经视觉
北京市究竟要不要收取拥堵费?收取拥堵费能否真正缓解拥堵?多方围绕这些核心问题,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很难说,反对者没有情绪化的因素。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多些理性思考,答案或许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汽车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相关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均在10%左右,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增进民生福祉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不少城市限购,汽车消费受到较大影响,汽车产销已连续多年出现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车牌的稀缺,还滋生了大量车牌租借和买卖的非法交易,饱受社会诟病。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如何打通汽车消费堵点,激发汽车消费活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支撑来看,过去征收拥堵费技术手段不成熟,由此导致的征收成本、征收效率、征收方法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难以差异化对待,大家秉持着不接受甚至反对的态度,可以理解。但如今,随着车辆识别系统、ETC、大数据测算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各项条件在逐步成熟中,这一难题应该说已不再是障碍。
从公平角度来看,车牌和道路都是公共资源,相较于简单地通过限购限行限号等行政手段,针对不同车辆的行驶情况,采取经济手段进行动态调节,让长期占用道路资源的车辆承担一定的“拥堵费”,其实是更具效率和公平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社会道路资源和出行需求之间的优化与平衡,提升整个社会出行效率,而且还能以此为契机,有序放开限购限行,在促进汽车消费和普及的同时,让更多的北京市民享受到有车生活,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鼓励各地调整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的政策,为各地调整限购措施打开了空间。
事实上,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和城市通过收取拥堵费,利用经济杠杆效应减缓城市交通紧张程度。比如,新加坡在实行拥堵费以后,进入控制区的车流量就明显减少。
交通拥堵是当前大城市治理的一个综合难题,其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更多开创性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一限了之”或者增加几个指标。如果还抱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路的。